大家的初试成绩陆续出来,挺过了初试,接下来就是复试这最后一关了。关于如何顺利地通过这一关,成功地圆梦理想院校,帮帮作为过来人,想在这和大家谈谈。但是由于大家的专业不同,院校不同,所以,帮帮决定用“复试常见误区”这种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些复试建议。

  误区一:初试成绩代表着复试结果

  该误区主要产生在高分学生和名次靠后的学生中。一般来说,部分高分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感,认为自己排名前三,复试刷谁也不会刷我。所以,在初试成绩出来以后,面对自己的高分,极容易沾沾自喜,而将复习抛在脑后。

  等到复试时,面对复试笔试的题目,很有可能产生“这个题我会,但是好像答得总是少点什么”的感觉。而因为在笔试环节受挫,到了面试时战战兢兢,表现出不自信的状态。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老师认为你在学习上不具有持之以恒性,所以,复试被刷人员名单上出现你的名字不足为奇。

  对于名次靠后学生来讲,焦灼感和奋进感并存。一方面,面对自己的名次靠后很焦虑,在复习的同时总会时不时问自己:我可能不被刷吗?我需不需要准备调剂?另一方面,又认为只要努力肯定没问题。这种矛盾的心态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复习。

  应对方法:

  不管是名次靠前还是靠后,目前大家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,把复试看做一场从零开始的考试,任何人不会因为你成绩靠前或靠后就直接为你举起绿灯或红灯,只要你把知识扎扎实实地装在脑海中了,胜利者终会是你。

  误区二:跨专业学生一定会被刷掉

  在每年的教育类考研的人数中,跨专业人数绝对不在少数。不管是三跨考生还是跨越幅度比较小的学生,都会有这样的担心。因为这些学生在准备复试时十分痛苦,感觉完全找不到头绪,复习的内容太多太杂,而其中很多又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。越复习越心慌,再加上可能初试的成绩又不是特别突出,所以总感觉肯定会被刷。

  应对方法:

  不得不承认的是,很多学校确实会对跨专业学生有所看法。这点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其实能够理解。但是,大家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,既然该学校在初试环节都没有卡跨专业考生,那么在复试环节就绝不会一票否决。

  只要你有扎实的储备、浓厚的兴趣、出色的表现,你绝对会脱颖而出的。

  误区三:不联系导师,复试一定被刷掉

  从很多上岸学生的经验谈中,很多考生有了这样的认识:复试一定要联系导师。因为通过提前联系导师,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你。甚至可能在复试时,碰巧你联系的导师就是你的面试老师。可以说,这确实可以为你的复试加分。

  但是,有的院校确实不会公布导师的相关信息,如邮箱、电话等。这就为联系导师带来极大困难。因此,也才会有宝宝一直纠结这个问题。

  应对方法:

  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。因为如果你找不到联系方式,绝大多数人也找不到联系方式,你和他们仍然处于同一起跑线。而且,即使你联系到了老师,老师也不能给你任何承诺。

  另外,复试现场千变万化,不一定一切都能如你所愿——老师是你认识的,题目是你全都准备过的。这些不确定因素的最好规避办法是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。这一点,老师帮不了你。

  即使老师提前给你承诺了,如果你面试出现重大问题,老师还是没有办法让你通过的。因为,整个过程是完全透明的。帮帮相信,只要你能够以正常的状态完成面试,其实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。

  误区四:复试一定要一本正经

  这点可能是源于大家对复试的刻板印象。而且这点容易在学生干部身上得到体现。因为长期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,大家很容易陷入刻板的答题方式中。不论老师怎么问,问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与否,各位都会首先扯到专业上面。

  举个例子,某教育专业考生在面试当天穿了一件上面印有“个性”二字的衣服,且不论这件衣服是否合适。当老师问到“你为什么选择穿这件衣服来面试呢”,学生干部的备选答案中容易有这样的答案——这正如新课改所倡导的那样,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。其实这样的答案也并没有错,反而还说明了该考生反应灵敏。

  但我提醒大家的是,如果老师在面试现场这样发问了,说明当时的面试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,所以,你完全也可以放松一点,用幽默放松的方式来回答。

  比如说:这是考试前妈妈给我买的,她觉得我是个乖乖女,缺少一点独立的个性,希望我能在此次面试中再有个性一点,取得个好成绩。当然,这只是随机的一种答案而已,只是借此告诉各位小帮主们,面试中要灵活一些。

  应对方法:

  面试现场一定要严谨但是不能紧张,一定要严肃但是不能失去幽默。根据现场的问题和氛围,及时地整理自己的思绪,融洽地融入当时的氛围当中。

  同时,还是要提醒所有小帮主,当前阶段,一方面,要尽快地积极地投入到复习当中,另一方面,要通过一些排名情况预估自己的分数排名,估计自己能否进入目标院校的复试。如果能,就心无旁骛地复习,如果有危险,在复习同时,关注调剂信息,准备调剂。

  最后,还是预祝大家都能够拿到理想的成绩,复试一切顺利,2020圆梦考研!